打造自主创新产业化引领区
对创新创业的实践者们来说,他们被贴上过太多标签,如今他们有了一个新头衔——创客。
在嘉定,怀揣梦想的创客不少,他们或蜗居在一幢幢大楼里,或身耕于一个个园区内,竭尽全力试图闯出一片天地。这其中,位于南翔智地的创客中心以及位于菊园新区的新微创源孵化器,在培育创新创业者方面有着深入的探索,一个个无中生有的产业集群由此得以滋长。
在南翔智地创客中心考察时,市委书记韩正体验了一把可穿戴设备。
1、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南翔智地创客中心。
2、新微创源孵化器所在的新微大厦。
3、在南翔智地创客中心,创客们有足够的产品展示空间。
南翔智地创客中心内,工作人员演示最新开发的软件。
为创客营造一个生态圈
“你们为草根创业者提供一揽子服务,这种探索很好!”在对南翔智地的调研中,市委书记韩正如此评价。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有声有色的创客生态圈。咖啡馆里,企业负责人和客户商讨着最新的设计;大厅里,创业者们忙着路演;园区里逛逛,可以发现不少公司的产品展厅。“我们的空间为创客而生!”南翔智地总经理郭耀华说。
这里的创客中心并非是为了顺应潮流而硬凑的概念,郭耀华告诉记者,早在3年前,建立一个为创客提供空间的设想已经形成,“大企业发展普遍比较好,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处于风险期但活力十足的创业者。”经过几年探索,创客中心已初具规模。
创客在哪里?在酝酿创客中心之初,这个问题一度困扰郭耀华,随着“南翔50创业大赛”的举办,难题迎刃而解。怀揣梦想前来路演的年轻人不正是创客中心所需要的人才吗?比如,通过大赛进入园区的康堤公司,最初仅是3人的小团队,但是他们把普通果汁同如火如荼的电影市场相结合,成为“创意果汁”,引起了上影股份等巨头的青睐。
有了创客,该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我们的土地也不宽裕,可以说寸土寸金。”郭耀华坦言。园区调研发现,创客们不需要豪华奢侈的办公室,只需轻松随意但生活便捷的场所。针对创客需求,园区配备了咖啡吧、食堂、公寓等硬件设施。对于创客们需要展示产品的空间,在用地上“吝啬”的园区给了足够的保障。
创客们最难解决的无疑是资金问题。除了近亿元的创投基金外,园区同建设银行等机构合作,开展“创客银行”计划,扶持具有潜力的创客,当他们羽翼渐丰后,这些资金主动退出。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人才招聘问题,园区计划于7月初推出“创客学院”,通过与知名高校合作,提供学生实践机会的同时,也让企业发现“好苗子”。
走进新微创源孵化器所在的新微大厦,大堂前台上方的一块显示屏格外显眼,它所显示的是一款360度全景监控摄像机实时拍摄的画面,这款产品的研发企业就是孵化器里的上海臻恒光电系统有限公司。“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有了极好的展示机会,让“臻恒”多了不少慕名而去的客户。在新微创源孵化器负责人任佳看来,本就不宽敞的大堂让位于入驻企业,是孵化器额外的增值服务。
虽然创立不多久,新微创源孵化器的专业性不容小觑。股东构成中,除了地方政府,微系统所的科研力量雄厚,创源则是硅谷第一个华人发起的孵化器,达泰资本在国内创投领域排名前十。1.8万平方米的孵化器虽然目前仅有十二三家企业入驻,但个个都是物联网和先进传感器产业链上的佼佼者。“我们拒绝了五六家产业不吻合的企业,就是希望核心产业在此集聚。”任佳表示。
在上海,仅市级的孵化器就有100多家,如何脱颖而出是任佳眼下思考的问题。“注册登记一条龙服务、减免租金、种子基金都已经是‘规定动作’,有特色的‘自选动作’显得尤其重要,关键是要沉下心来打造人无我有的优势产业。”任佳说。
面对竞争,创客如何抉择?
“创客”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一刻起,这个生涩的名词注定将红遍大江南北。当创客们的激情被点燃时,面对竞争和生死,又该如何抉择?
走访那么多初创企业,可以在团队身上找到一个共通点,那就是情怀。当年金星带着10多人的团队从科研院所集体离职,创立“中科领航”,长远目标就是进军汽车仪表领域。相比于其它部件,仪表关乎汽车安全性能,国内企业涉猎不多。坚守数年终有收获。正在举行的上海车展上,将近一半的新能源车搭载了“中科领航”的仪表盘。在设在新微创源孵化器的研发中心,“中心”副主任汪根养坦言创业不易,他放弃科研院所的“铁饭碗”,投身创业大军,真正感受到了“市场的真刀真枪”。
对于失败,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谢志峰笑言“已有免疫力”。创业那么多年,辛苦研发了一年的产品最后成了“僵尸”,员工薪水都发不出,无奈关门大吉,这样的事情他都遭遇过。“哪怕是英特尔这样的巨头,失败的产品也不在少数。”这位供职英特尔多年、获得过英特尔公司最高成就奖的博士说,“没有分母,哪来成功的那几个分子?”
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彼时物联网产业被“吹到了天上”,当时还是技术总监、如今已是总经理的古成龙看到了太多公司死去,“有的企业什么项目都敢接,但技术水平却达不到要求,有的甚至就是为了套取国家的补贴。”大浪淘沙之后,脚踏实地的“左岸芯慧”活了下来,如今瞅准智能农业领域持续发力,古成龙明白:创业就是要化繁为简,简单才有力量。
1年之后,还有多少“小伙伴”?10年之后,还有多少“同行者”?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创客中失败者占大多数。“做事情哪有没风险的?”南翔智地总经理郭耀华并不回避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园区和合作伙伴对创客进行扶持,就已经考虑到失败的情况。郭耀华认为,一方面不能怯步不前,“万一成功了呢?或许能带给嘉定好几个新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由于在园区中的创客大多参加过创业大赛,经过投资“大咖”们的把关,含金量普遍较高,这也给了郭耀华不少信心。
对创客的成败,创客中心有着科学的考量——不求快,更注重健康成长。园区内有一家小微企业将汽车后市场同互联网相结合,尽管业绩增长未必亮眼,但已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有一家企业,专心研发音响喇叭这样一个小部件,多年耕耘后成为了NEC、海尔等知名企业的供货商。郭耀华说:“我们很欣赏这种踏实的创业者,并给予他们帮助。”
“互联网+”,加的是什么?
4月22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上,首次参会的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家设在新微创源孵化器的公司展示的不是缤纷的花卉,而是能让花卉生长得更好的农业监控技术。
当传统农业遇上互联网,将会展现怎样的图景?市委书记韩正在考察新微创源孵化器时,就饶有兴趣地了解了“左岸芯慧”的智能农业项目,并在手机智慧农业的APP上操作了一把。得知“左岸芯慧”将物联网传感器和控制技术运用到智能农业领域,助力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安全溯源,韩正高兴地说,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随即成为关注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早在“互联网+”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之前,“左岸芯慧”就已动身。
“几年前我们就和嘉定哈密瓜种植基地合作,当时是上海最大的物联网实际应用项目。”“左岸芯慧” 总经理古成龙一边演示着智慧云平台,一边介绍道。这个平台囊括了“左岸芯慧”建设的10多个智能农业项目,可以查看现场视频和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实时数据。古成龙告诉记者:“所有数据都在云端,安装手机APP后便能查看和操作。”
一直以来,农业给人的印象就是靠天吃饭,凭经验种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打破这一现状有了可能。就拿“左岸芯慧”参与苏州的一个农业项目为例,100多个大棚内种植的中草药铁皮石斛,原本需要15个工人三班倒才能种植,如今只需3人就行,通风、浇灌都会根据监测的数据自动完成,比人工操作更为精准。“建设设施大棚时,只要再加10%左右的费用就能植入传感系统。”古成龙说,“随着农业向规模化发展以及人工成本的提升,智慧农业将迅速发展。”
在新微创源孵化器,“互联网+”的实践者远不止“左岸芯慧”一家。去年9月,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最小尺寸的AMR三轴磁传感器QMC7983,这款比米粒都小的芯片已经运用于300多万台智能手机上。在“矽睿科技”首席执行官谢志峰看来,“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万物共联,而传感器是最基础的一环。
最令谢志峰感到自豪的是,虽然成立不到3年,但“矽睿科技”的产品实现了“上海设计+中国制造+世界领先”, 谢志峰表示:“我们的产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代工厂同样来自国内,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较好的商业待遇和技术支持。”
“互联网+”的“风口”上,“矽睿科技”受益颇多。传统产业向互联网的靠拢,不断释放着“矽睿科技”的发展空间,智能家居、智能停车场、汽车导航、可穿戴设备等等,都是谢志峰志在有所建树的领域,“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可以把你的优势放大百倍,也可以把你的缺点放大百倍,关键还是看产品是否过硬。”
智能硬件“硬”在哪里?
戴上一副轻巧的眼镜,动动嘴就能完成操作。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南翔智地内的上海乐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国首家智能眼镜方案的设计方大出风头。
当 硬件打上“智能”印,会发生什么?“乐戴”负责人余海的回答是“能够‘解放’双手”。在余海看来,真正的智能硬件不应该是做噱头的数码玩具。4月15日, 市委书记韩正前来调研时,公司负责人告诉韩正:“乐戴”的设备可运用于智慧医疗、城市安全、抢险救灾等,大大提升工作效能。
事实上,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智能硬件在技术上已近成熟,难题在于整合和个性化,专注于软硬件整合方案的“乐戴”藉此脱颖而出。“我们已经有很多案例!”余海举例,在医 疗行业,公司正在同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发智能眼镜;在汽车行业,“乐戴”正在同国内某龙头车企合作,开发的智能眼镜除了能够成为车联网服务平台外,还 能指导整个汽车维修流程;在零售行业,“乐戴”正在同一家全球知名连锁超市开展合作,超市工作人员戴上智能眼镜后就能通过语音操控进行货品识别及货架标 示,还能结合云端系统实时上传补货信息。年内,以“乐戴”的方案为基础的智能眼镜产品就将实现批量化生产。
由于“乐戴”等一批企业聚集,南 翔智地形成了国内唯一的“智能硬件产业基地”。蜂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硬件已广泛应用到家居系统,以灯光控制器为例,安装智能硬件后,用户可以通 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远程控制家中每一盏灯。每盏灯都配备有灯光控制器,用户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盏灯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某盏灯出现问题,会自动发送信息到用户 手机上。
就在去年9月,上海温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体温持续检测系统投入市场,短短半年时间,销售量已达2000多件。以备孕期女性基 础体温测试为例,之前需要用水银体温计进行测试,测试既不准确也不方便,如今有了智能测试工具后,每隔10秒就会自动进行体温测量,然后通过云计算得出最 准确科学的基础体温数据。“智能硬件产业呈现群雄逐鹿之势,只有真正符合用户口味,才会有立足之地。”公司技术总监王爱东说,“在智能硬件研发生产领域, 大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尝试进一步创新。”
报道媒体:嘉定报数字报
http://digital.dtxww.com/article/index/aid/234673.html